成安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方案

发布日期: 2018.08.20 索 引 号 : 00062117-3-1410-2011-1005
发布机构: 农业局 文      号:
主 题  词: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成安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方案

 

根据《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方案》(冀农供字〔20181号)和《邯郸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邯政字〔201846号)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明任务指标,实化工作抓手,细化工作举措,强化政策支撑,健全工作机制,着力推动质量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落地见效,制定本方案。

一、 实化工作抓手,落实“四个十工程”

依据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质量农业目标要求,选择有一定产业基础、农业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产品、企业、园区,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有效措施,提升邯郸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发展12个绿色优质农产品。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创建,按照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结合成安实际,到2020年培育10个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即:优质草莓、优质棉花、特色小麦、黄秋葵、鲜食玉米、双孢菇、平菇、葡萄、苹果、西瓜、青椒、大白菜力争形成一批河北领先、全国一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通过划定特色农产品适宜发展区域,健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标准体系,集成绿色生态防控、农业节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关键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推动加工副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通过推动产地批发市场升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建设冷藏库、气调库、冷冻库等,完善冷链运输配送设施,建设仓储物流基地。发挥特色产品的货源“垄断”优势,按“奢侈品”标准打造高端产品,以高品质占领高端市场,确保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到2020年,12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全部实现按标生产,并通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初加工率达到70%,30%以上的产品销往高端市场,带动区域内产品溢价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

(二)培育10个农业领军品牌以县域为单元,以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对有独特品种、独特品质、独特风味的特色品牌农产品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开展形象设计,厚植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打造农业领军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优势企业”的区域公用品牌共创共享运营机制,明确运营主体,规范使用标准,强化授权管理,实现“母子”品牌协同发展。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围绕小麦、玉米、棉花、草莓、黄秋葵、葡萄畜禽鸽肉、食用菌、蔬菜和杂粮十大优势产业,打造农业领军企业品牌。积极参加省有关部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开展品牌农产品专题推介活动,与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销售平台对接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深入实施“邯郸农产品进京津”活动,指导企业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和营销,帮助企业扩大京津市场份额。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完善对品牌的估值、监测、动态管理等服务,定期发布优质品牌。2020年,全创建农业领军品牌10个以上,其中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品牌8个,品牌价值超1亿元的品牌达3个以上

(三)创建10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示范,利用三年时间,着力打造10级以上(含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带动级以上园区提档升级,争创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5个市级以上(含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吸引工商资本、多元力量投资运营,构建“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每个园区至少培育1个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集聚集群发展,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每个园区至少与1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建“农科教、产学研”基地,突出打造1个以上知名品牌,建立电子商务营销体系,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推动规模种养、加工转化、科技集成、品牌营销、功能拓展协调互动发展。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起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以及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民节本增效、对接市场、防范化解风险、拓展增收空间。2020年,省级以上精品园区每亩农业总产值达到22000元以上、产值年增长10%以上、农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35%以上。转化10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搭建10个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培育10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

(四)扶持10个创新型农业企业。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为重点,用三年时间,培育10个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市场竞争力强、在全国同行业领先的创新型农业企业。支持企业增强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组织科企对接活动,对接国家级和省级科研中心,帮助企业转换应用科技成果,提升设施装备水平,生产农业高新技术产品。鼓励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通过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整合资源要素,延伸产业链,建立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夯实原料供应“第一车间”,保障优质原材料供给。开展企业帮扶活动,逐一梳理查摆、摸清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方案,明确帮扶重点、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为加快创新型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支持企业创树品牌,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多元市场营销渠道。创新政策支持,对创新型企业在融资、技改、研发、品牌创建等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对产业化联合体上游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生产基地建设、初加工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到2020年,10个创新型农业企业都能够独立主持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年科研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2%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3倍以上的产品或专利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30%以上。

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实现“三节三提升”。到2020年,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显著,全节约农业用水240万方,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7年分别降低10%6%畜禽粪污利用率稳步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农膜回收水平稳步提升,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二、细化工作举措,构建“五大支撑体系”

始终坚持科技强农、绿色护农、品牌助农、质量兴农理念,优化整合资源,发展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五大支撑体系”,强化“四个农业”内生发展动力。

(一)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一是以节水为导向,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在地下水超采区每年实施季节性休耕4万亩以上二是加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力度。重点突破农业面源污染立体防控、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艺节水及土壤改良等新技术。重点选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和蔬菜大县开展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试点。三是大力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在畜引导第三方开展粪污专业化处理,重点发展沼气、生物天然气和农用有机肥。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实行敞开补贴。四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推广秸秆农用10大模式,因地制宜提升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秸秆粉碎还田等肥料化利用质量。五是积极推进农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以地膜使用大县为重点开展地膜回收示范工作,加快标准地膜推广,探索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的绿色补贴机制和回收机制。稳步推进全生物可降解膜的示范应用。加强地膜使用、残留基础数据监测和评估工作。

(二)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对接和争取国家、省涉农科技专项,支持全市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围绕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研发攻关,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夯实科技农业基础。一是9个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为平台,研究制定动物疫病预控、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生态环境控制3项农业科技综合解决方案,筛选示范、组装集成、转化应用特色高效品种或技术9项。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作用,积极打造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重点打造3个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培育1000个新型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实施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围绕产业扶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对20名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组织由科研院校、农技骨干、产业体系专家组成的服务团队,为现代农业提供全产业链科技支撑服务做大做强现代种业。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创制与育种技术创新工作,实施种子工程科技创新专项,构建覆盖全市区域主要和特色作物、畜禽的新型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体系。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创新种质资源利用和现代育种技术,推进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创制、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加快节水优质小麦、高油酸花生等品种的培育推广,重点打造2家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五是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将农机智能装备和技术研发、推广作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重要内容。加快粮棉油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设备及技术、果园作业机械设施选型与研制、蔬菜新型设施与园艺装备研制等方面的攻关与转化。研发、推广精准农田信息快速获取、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型农机装备6种以上,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六是加强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培育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流通业态,到2020年益农信息服务社覆盖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七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围绕攻关粮棉油绿色高效生产、特色粮油产品加工、果品蔬菜贮藏加工、畜禽加工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进一步壮大绿色蔬菜、有机林果、生态养殖、营养健康食品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创新农产品安全生产、质量追溯与控制技术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优化增值。让食品加工业成为富农强市、促进三产融合、振兴邯郸发展的加速器。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粮食丰产等“科技兴粮”工程,推进全市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真正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三)建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坚持无标建标,有标提标,对12个绿色优质农产品,逐一建立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创新型农业企业和农业领军企业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和制度、健全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二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重点园区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健全生产档案,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到2020年绿色优质农产品、农业领军品牌农产品、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创新型农业企业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标准化。四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将重点打造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农业领军品牌农产品,优先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推行合格证加施二维码电子出证方式,2020年全部实现可追溯。五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重点打造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全面落实自检制度。实施全覆盖抽检,级风险检测和监督抽查132批次,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违禁使用、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一是着力发展会展经济。利用中国国际农交会、廊坊农交会、蔬菜食用菌和中药材产销对接大会等展会平台,加强农产品贸易合作。组织参加和举办农业品牌中国行等各类产销对接和品牌宣传活动,提升邯郸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主动对接外埠市场。加强与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高端市场、高端农产品集团对接,在绿色农产品展销等方面深化合作。三是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龙头合作,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电子商务联盟组织平台作用,积极组织举办电商促销活动,加大网上绿色优质农产品营销力度,有力促进农产品上行,加快构建线上线下互促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四是建立完善食用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鼓励大型连锁商场超市、食品批发市场与优质食用农产品供应基地及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跨区域“农超对接”“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产销直挂机制。五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化生产经营理念。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到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1个以上,地理标志商标达到2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达到2个以上,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一是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化水平。创新农业生产的体制机制,建立新型的劳动生产关系,改善农业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二是启动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示范创建,鼓励合作社在建章立制、利益联结、民主管理等方面开展规范化建设,提升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三是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培养600人。

三、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强化资金整合、突出支持重点、扩大资金来源,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一)强化资金统筹整合。围绕“四个农业”,按照省资金整合方案,将性质相同、内容相近的中央、省和市级财政支农专项进行优化整合,集中支持一批边界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有影响力的大项目。

)扩大实施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试点工作, 按省、市、县三级1:1:1的比例筹集基金,推动合作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优先支持行业领军和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三)建立完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筛选一批重点农业项目和企业充实项目库,组织开展专题招商,对接相应金融机构、战略投资企业和财政部、财政厅PPP融资基金,吸引金融和工商资本进入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行业领军和创新型农业企业利用国家对贫困地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优惠政策上市,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四)加强信贷担保服务。力争实现“四个十工程”农担业务全覆盖。对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等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重点支持。积极争取省信用联社通过“双基”共建工程对“四个十工程”项目实施主体授信,在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按规定程序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着力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提高建档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比例和信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获得率

(五)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有效化解农业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

四、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建章立制,加强督导,强化结果运用,确保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一)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推进机制。成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长任组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农牧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健全议事规则和机制,强化“四个农业”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乡镇、工业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主管领导和牵头部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二是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各级要将“四个农业”总体目标和“四个十工程”等专项目标细化分解到每一年,每年年初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将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分解到每一季度(月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对已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任务、重点工作,逐项制定推进措施,建立工作台账,明确主要内容、工作专项、目标要求、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实施进度和效果。三是建立调研调度制度。各级要及时召开现场会、调度会,及时总结推介成熟的典型做法,协调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主管负责同志要专责专为,深入基层单位、项目工地现场协调调度、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要事项、重大问题,推动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加强督导考核。建立月调度反馈、季督导通报、半年小结、年终考核制度。一是建立反馈报告制度。每月县就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一次调度。每月末县就调度情况逐级上报每季度末,牵头部门主要领导要召开季度分析会,集中研究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举措,逐级汇总上报。每半年,市级集中组织一次督导检查或者现场观摩,督促工作落实。二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对“四个农业”和“四个十工程”重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市、县每季度通报一次任务落实情况。重大专项工作落实情况,按实施阶段随时排队通报。三是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每年末市级对抓落实成绩突出的县(市、区)通报表扬并在下年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对落实不力、未完成任务、排名靠后的县(市、区)政府提请市政府约谈问责。

(三)推动工作落实。一是逐级开展培训。认真梳理汇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组织专家团队,逐级开展培训,提高各地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加强分类指导。对各乡镇、工业区分类开展业务指导,督促乡镇、工业区结合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和发展模式,明确时间节点,分批有序实施。三是强化典型引路。要积极组织在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实践成果。适时组织乡镇、工业区学习外省市先进经验。各要围绕“四个十工程”,筛选特色明显、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集聚资源要素,培育打造、集中宣传示范,引导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