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游
成安县城北、曲村村南有凤凰台,传说曾有凤凰集其上,故名。凤凰台始修于何时?已不可考。有一则民间传说故事,说是在战国的时候,曲村有姓和的父子俩,以种地为生,兼习篆刻。一天,他们去村南刨地,忽见地头的大桑树上落着一只羽毛华丽的大鸟。那大鸟见有人来,呜叫了两声,展翅腾空飞走。和老汉十分惊奇,说:"常听老人讲,有一种神鸟叫凤凰,这只大鸟如此奇异,肯定就是凤凰!常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地下难道有宝物不成?"父子俩一合计,便在树下刨了起来。挖了足有1丈多深的时候,果然挖出一块晶莹的白玉。他们十分喜爱,在上面刻上"和氏壁"三个字,涂上印色,竟能拓印千张纸帛,真是一块奇玉。后来,和氏父子将此玉璧进献给赵王,赵王奉为至宝,厚赏和家,又在和氏璧出土之处大兴土木,建造了凤凰台。台上植奇花异草,前栽两株柏树,后栽两株梧桐树。后梧桐树死去,两株柏树却一直活到如今。赵王有了和氏璧,秦国的国王也想得到它,这才引出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以上传说故事很是完美,解释了凤凰台修建的时间、因由。但关于和氏璧的来历,早在战国时的《韩非子?和氏》和汉刘向的《新序?杂事》中已有记载,说是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玉璞,他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但他们不识宝玉,以为是普通的石头,诬卞和欺诈,先后将他的左腿和右腿砍掉。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抱玉璞哭于荆山之下,楚文王使人剖玉璞进行加工,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遂命为"和氏璧"。这块和氏璧后来为赵王所得,遂引出"完璧归赵"的故事。 这样看来,韩非子和刘向早已记述了和氏璧的来源:楚国卞和。不过,他们的记述也是根据的传说。凡传说常有多种版本,曲村的和氏璧传说可看作是另一种版本。此外,"和''姓乃百家姓中稀有之姓,今曲村已无和姓,但临近的河疃却有和姓,不知是否与曲村有关系? 凤凰台始建年代虽无确切记载,但台上两株古柏,今大者直径已达1.7米,次者也有1.2米,没有千年以上时间,何能至此? 凤凰台上后来建了一座道观。据传,有一云游道人路过此处,见这里松柏蔽日,仙气缭绕,连声赞日:好风水!好风水!遂建道观住了下来,取名日"仙鸣观"。道人在这里修炼养性,信徒们也不断来此烧香朝拜。 岁月悠悠,不知过了多少时日。到唐开元七年(719年),又--有一位云游道人来到了这里。只见他一袭长袍飘逸,五缕美髯拂胸,身背一把青蛇灵剑,一派仙风道骨。观主邀这位道人留宿,并煮茶款待。道人对凤凰台上云蒸霞蔚之景象甚是满意,于是慨然应允,与观主一起品茶论道,直至夜深。憩息一宿,第:X清晨,过路道人题《西江月》词一首于壁后,然后飘然离去。词日: 月落乌啼人静,风吹满面松花,道人邀我煮新茶,荡涤胸中潇洒。 世事不堪回首,梦魂犹绕天涯,凤凰台畔即吾家,管甚明朝今夜? 词末尾落款:"口 口"。众人猜测,这"口 口"不就是个"吕"字吗?姓吕,又背青蛇灵剑,一副仙风道骨,那么潇洒,那么飘逸,那不就是吕仙吕洞宾嘛!故自此父老相传:吕洞宾西适邯郸道,曾夜宿凤凰台。,, 以上传说故事,在明、清《成安县志》中均有记载。明刘永脉黎号台记》也日:"成安县城北五里许有凤凰台,父老相传,盾芍兀七年纯阳吕仙师西适邯郸,曾憩息于此,自题《西江月》词一首而去。" "仙人"吕洞宾夜宿凤凰台,自然是虚幻之事。但历史上却实有吕洞宾其人,民国版《中国人名大辞典》日:"吕洞宾,唐京兆(今西安)人。名岩,字洞宾。喜戴华阳巾,衣黄白裥衫,系大皂绦,状类张子房。咸通(860?873年)中及(进士)第,两调(任)县令。值黄巢乱,移家终南得道,莫测所往。唐诗鼓吹中有吕洞宾诗一首。别号纯阳子,亦称回道人,即俗传八仙之一。又称为吕祖。《宋史》又称吕洞宾为关西逸人(隐居之士),有剑术,百余岁有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括号中为笔者注。)另有资料说,吕洞宾生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年),会昌(841?846年)中两举进士不第,遂浪迹江湖,64岁时游长安遇钟离权授以仙诀,隐居终南山修道。 以上资料记载,虽有出入,或说他曾及进士第,或说他两举进士不第,或说他两任县令,或说他是隐居之士,但总而言之是实有其人,并非完全杜撰。那么是否真实的吕洞宾曾来过凤凰台呢?按上引资料,说他"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若果是如此,云游到凤凰台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他不可能在唐开元七年(719年)来,因为那个时候他尚未出生呢。说吕仙师唐开元七年过凤凰台,还说他西去邯郸道,乃是后人附会"黄梁梦道观吕翁点化卢生"的故事了。 "世事不堪回首,梦魂犹绕天涯。"这位在凤凰台题诗词的"口口",真的是吕洞宾吗?如果是他,从词中对世事的叹息,看来应是那个两举进士不第、落魄的吕洞宾了。 由凡人到神仙,吕洞宾的形象有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吕洞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但只是说他"修道于终南山,不知所终。"直到元朝之时,在一些杂剧中,吕洞宾才成了神仙,并成了八仙之一。道家正阳派尊吕洞宾为"纯阳祖师",故俗称吕祖。 明嘉靖丁酉科(1537年)成安贡士贾恭作《登凤凰台次吕公西江月》词日:"收拾芒鞋竹杖,相邀月友诗人,凤凰台上倒芳樽,醉与樵夫共吟。 煮酒旋燃炉火,烹茶常取天津,吕公原是洞中宾,堪笑卢生一枕。"该词中已将吕洞宾过凤凰台与邯郸道上点化卢生连在了一起。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凤凰台已倾圮,"仅余一小丘,高不盈尺,鞠为茂草。"知县刘永脉"踌蹰慨叹者久之:及今不一修葺,恐日浸月削,千载灵台或不免同废圃颓垣,共消歇于荒烟野露风尘雨夕之余。"遂动员村民,或挑筐,或挥镢,齐心协力将凤凰台重新加高加大,仍将吕洞宾仙笔题词并邑人属和之诗词刻勒,置于左方,"以志景慕。"(旧县志引刘永脉《重筑凤凰台记》)。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李三畏任成安知县,他闻"成安之乾隅旧有凤凰台,盖不知其作于何始,义于何居,唯是台以凤名,岂其台之初成也,矗矗秀起,云绕霞蒸,彼凤兮凤兮,览德辉而下之欤?说者又谓纯阳吕翁曾过登此台,信宿而去,西适邯郸道中。然亦不经见,其啧啧于田夫野老之口不衰也。由今观之,台峙而凤集,凤鸣而仙至,气类之感召,实有固然矣。"但是,当他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至凤凰台考察时,却见此台经10年风雨冲刷,"仅见断碑覆草莱中,而台址,而仙迹,则邈乎其不可追。"李三畏嗟叹良久,遂谋诸父老,沿其故墟,鸠工整修,10日而成。然"顾祠字未立,神将何栖?而作台之意荒矣。"为了使神仙吕洞宾有个居所,故又于次年、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鸠工聚材,建祠于凤凰台上,并于祠内塑吕洞宾神像,祠名之日"吕仙祠"(旧县志引李三畏记略)。吕仙祠,百姓又俗称吕祖庙。这,应是凤凰台上建吕洞宾祠庙之始。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光绪七年(1881年)凤凰台吕仙祠曾两次重修。到民国时,仍为一座大院落,山门及院墙等建筑犹存,前有拜殿3间,后有大殿3楹,院内古柏森森,香烟缭绕。正殿东南侧有透灵碑一块,石质细润,光可照人,据说可映照县城城墙。 今凤凰台,殿堂、山门、院墙均已无存,仅留一南北长22米。东西宽28米、高1.5米之土台,有明代古碑一通。两株雌雄古柏,又称"子母柏",仍矗立台上。东边"母柏"树老中空,惜已被儿童点火烧死。西边"子柏"仍枝叶葱茂,傲视苍穹。近年,村民在台上复建庙房3间,但低矮窄小,不成气势。且无围墙,台土裸露,任由风雨冲刷。 千年古迹,名台名祠,岂忍荒芜湮灭?欣逢盛世,祈盼有识之土慨襄胜举,使此成安名胜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