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成安 > 大事记

成安文化之红色文化

  • 信息来源:县 志 办
  • http://www.chengan.gov.cn 
  • 发布时间:2024-02-17

  

1]毛泽东主席视察成安棉花纪实

 

1959年9月24日,晴空万里,秋风送爽,成安原野一望无际的棉花丰产方里新棉吐絮,犹如碧海洒雪。上午10时多,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邯郸地委第一书记庞均、专员刘琦等陪同下,来到了棉乡。

汽车从曲村南地下路,向北准备到道东堡万亩棉花丰产方。这里,是成安镇公社城关管理区的棉花方,有一群人站在路两旁鼓掌欢迎领袖的到来。原计划并未安排在这里停留,但毛主席瞧见了,忙叫司机停车。毛主席下车后,亲切地与在这里工作的农业技术员秦耀先、贾启文和10名棉花姑娘握手。毛主席问地委书记庞均:“这是什么地方?”庞均说:“成安公社。”毛主席重复一句:“成安吗?”毛主席见丰产方地头挂着一些牌子,就走到跟前念道:“成安镇公社……刘少奇主席视察咱……”毛主席问:“少奇?少奇来过这里吗?”贾启文回答:“去年刘主席来这里视察来。”毛主席继续念:“亩产3000斤…3000斤能收到吗?”毛主席不相信地问。庞均书记忙纠正说:“1000斤、1000斤。”主席往北边走边看。时近中午,天气甚热,毛主席解开衣扣,脱去中山装,只穿一件白衬衫。一块牌子上写着一首小诗:“大桃棉,不简单,桃子大得像鹅蛋。全国产量要列类,争取主席来看看。”毛主席饶有兴致地看完,笑着说:“争取我来,我来了嘛。”大家都笑了。

 

毛主席要到地里边看看。地边有一条l米宽、l米深的水沟。随行人员担心年已66岁的毛主席行动不便,忙过去搀扶。毛主席摆着手说:“不怕,不怕。”抬脚就迈了过去。在地里,毛主席问摘棉花的姑娘:“一天能摘多少斤?”贾启文代答:“100多斤。”毛主席说:“真不少,真不少。”庞均抓一把棉花给主席看,并说:“这是三级花。”主席问:“为什么叫三级花?”庞均指着棉絮上的串心梗说:“因有这个。”毛主席说:“这能去掉吗?”许多人回答:“能拣掉。”主席说:“这就需要加工嘛,加工就是一级花。”庞均指着棉花姑娘说:“这块棉花就是她们搞的。”有人指着赵香荣对主席说:“就是她搞的。”主席问赵香荣叫什么名字,并问她今年多大了。赵香荣回答:“16岁。”毛主席关切地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就搞丰产方吗?会吗?”庞均说:“有顾问。”贾启文接着说:“我在这个方里。”毛主席听了,又和贾启文握手。毛主席问:“你们会犁地吗?”贾启文说:“会,单铧犁、双铧犁都会。这地是深翻的,翻6尺。”棉花姑娘们接着说:“我们自己翻自己种。”走到地头,贾启文又介绍:“这块地5个品种,有大桃棉、短果枝、岱字棉……”毛主席说:“我不懂的,什么是岱字棉?”贾启文说:“这是从新疆引进的新品种。”庞均摘一朵棉花给主席看,主席也摘了一朵。庞均说:“岱字棉比别的棉花少一个籽。”主席问:“多一个好还是少一个好?”庞均回答:“少一个好。少一个少出油,衣分高。”后边的人说:“出穰子多。”贾启文说:“这是高垄栽培。”有人补充:“今年增产,高垄栽培起作用了。”主席问:“哪是高垄?”贾启文拨开棉花棵给主席看。主席往地里走了几步,倾下身看了看,然后问道:“一亩地多少棵?”贾启文回答:“3700棵。”主席说:“太多了,2500棵不行吗?”贾启文说:“不行,太少。”庞均也说:“太少,太少。”贾启文接着说:“少了会影响产量的。”毛主席又问:“数哪个品种桃子多?”贾启文答:“大桃棉桃子多。”主席问:“多少桃?”并伸出两个手指:“有20个吗?”贾启文说:“有,平均25个。”主席进一步问:“有30个的吗?”贾启文说:“有30个的,有40个的,还有100个的。”主席质疑地问:“哪有那么多?有那么多吗?”贾启文说:“有,棉花王就有那么多。”遂领主席来到棉花王前。只见棉花王比人还高,如鹤立鸡群,高立于其它棉花棵之上。主席惊奇地用手摸着说:“这不成棉花树了吗?”贾启文告诉主席:“这是十姐妹搞的,一个人5棵棉花王。”毛主席说:“啊,你们都搞棉花王啊!”大家都笑了,主席也笑了。贾启文说:“这个棉花王,5天追一次肥,9天浇一次水。”毛主席说:“你们好好伺候它,它要吃肥料的。要不结不了这么多果实。”毛主席问贾启文:“你这本领从哪儿学来的?”庞均代答:“在党的培养下学习的,咱们的土专家。”这时,随同人员请主席上车,毛主席说:“看看吧,看看吧。”说着走到西边路上。中大街的幼儿队在那里喊:“主席好!叔叔们好!”毛主席高兴地抚摸着孩子们的脸蛋说:“幼儿队,胖娃娃!”然后两手拉着两个孩子往北走。这时,摘棉花的社员都来到路旁鼓掌欢迎毛主席,毛主席亲切地向社员招手。走到一个70来岁的老太太面前,主席关切地说:“你这么大岁数啦,还摘棉花?”并指着花包问:“摘多少斤?”这个老太太高兴地光鼓掌,说不出话来。一位青年妇女代老太太回答说:“一包20多斤。”

后边的小汽车开来了,催促主席上车。毛主席一直走到向东转弯的路口,又回过头来,向群众招手辞别后才上了车。

汽车在棉海中穿行了一阵,不久来到道东堡管理区棉花丰产方,这里是成安镇公社万亩棉花丰产方的中央。在这里等候欢迎的人们见毛主席来了,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口号声经久不息。毛主席满面笑容,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并和县党政负责人及来自农业战线的20多名红旗手一一握手。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万亩棉花丰产方副方长王素梅握住毛主席那宽厚温暖的手时,喜泪盈眶,激动地说:“毛主席,您好!”毛主席连连点头说:“好!好!”

庞均请毛主席休息一下。毛主席毫无倦容,说:“先看棉花。”

路旁有一眼机井,井西边有水池,浇地时水从这里流入地下管道,到棉田再翻上地面。毛主席走到水池边,他细观察了水池,问:“这是什么?”庞均回答:“地下水管,浇地不见垄沟。”毛主席又问:“什么管?”庞均说:“从彭城运来的缸管。

机井台上,还竖着一副未拆卸的人工打井架子。毛主席来到井旁,问:“这个井还没有搞好?”旁边的人说:“打好了。”井台上一个高大的铁家伙把毛主席吸引住了,毛主席绕着这个庞然大物转了半圈,问:“这个叫什么?”成安镇公社第一书记郭云藻回答说:“锅驼机,一天能浇20亩地。”毛主席笑着说:“锅驼机是这么大个东西?”并嘱咐说:“可以大量发展。要多打井,用机器抽水,解放劳动力。”往东走不多远,来到郭云藻的试验田。毛主席拿起地头挂的说明牌,低声念了起来。庞均书记说:“这棉苗是从温室里移出来的。”刘树县长和郭云藻接着说:“这是去年12月下的种。”毛主席说:“春节以前,营养钵。”毛主席继续看牌子上的说明,当念到产量1550斤的时候,毛主席笑了,说:“1550斤呀,这么多?”

顺着郭云藻试验田的东边往北走,是丰产方种的一块冬瓜地。旁边的人告诉毛主席:“道东堡的冬瓜很有名。”毛主席看着那筲桶般大的冬瓜,高兴地跨进冬瓜地,掂量着抱了抱一个大冬瓜。紧挨着冬瓜地是一片豆角架,架上垂着一根根长4~5尺、丝瓜般粗细的大豆角。毛主席问:“这是哪里来的种子?”郭云藻答:“这是许昌大豆角,产量高,不太好吃。”毛主席说:“可以腌菜,这么多豆角是个不小的收入。”

又向北,走到了棉种对比田,这里种植着金丝棉、大桃棉、短果枝、红叶棉、猴子爬杆等品种,它们各具特色,争相弄姿。毛主席听了介绍,说:“希望你们大搞科学试验,种出更多的好棉花。”

庞均向北指指说:“北边有八棵棉花王,我们叫做八王殿。”毛主席很感兴趣地走过去,只见那里的棉棵比人还高,主干直径达五、六厘米粗,吐絮累累。庞均告诉主席:“这是温室里培育出来的,有500个桃,今年夏天曾送到北京农业展览馆一棵。”毛主席看着被压弯的果枝和支撑的木棍说:“它生长需要帮助。”

骄阳西移,时间已过去一个多小时了,人们再次请毛主席到丰产方的办公室里去休息。办公室是一幢简陋的土房,屋内墙上挂着国务院及省、专区、县颁发的奖状。屋中央是用课桌临时合并的一字形长案,迎面正中位置专门准备了一把雕花红木靠椅。并铺了毯子,毛主席走进屋里,王素梅请主席在红木椅子上就坐。毛主席诙谐地说:“这把交椅我不能坐,应该让你们这些植棉英雄坐。”说着,就坐在旁边一把普通椅子上。棉花姑娘王素梅、李瑞芳、高瑞芹、王秀梅依次坐在了毛主席的右边。

桌案上准备了刚煮熟的鲜红薯、花生和新摘的苹果等土特产品招待毛主席。林铁书记介绍说:“这里管理棉花的多是小姑娘。”王秀梅说:“我们改名叫棉花姑娘。”毛主席问:“改名以前叫什么?”庞均说:“另外有名字。”王素梅请毛主席吃红薯、花生,毛主席却拿起桌上的红薯,反客为主,递给坐在身边的王素梅、李瑞芳吃。姑娘们说:“我们经常吃,您老人家吃吧。”毛主席说:“吃吧,一块吃。”毛主席又拿起红薯分递给王秀梅、高瑞芹,并招呼大家:“来,都吃红薯。”毛主席问姑娘们:“好吃吗?”王素梅回答:“好吃。”毛主席说:“对,红薯好吃,我很爱吃。红薯是高产作物,你们要多种。”毛主席看见北墙根板凳上坐着三个人,手中拿着本子在记笔记,就问:“那是谁?”听介绍是《滏阳日报》、邯郸广播电台的记者和县人委搞资料的,就招呼他们说:“你们三个是旁观者,是写文章的”。并指指桌子:“你们都参加,过集体生活,你们不吃点,写不出文章来。”毛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神态,使大家消释了拘束感,屋内气氛活泼、轻松。毛主席问王素梅:“你们那里食堂办得怎么样?还有没参加食堂的没有?10户里有几户参加?”素梅如实回答:“有没参加的,10户里有6户以上参加。”毛主席说:“这个办法好,有参加的,有不参加的。”

主席吃着红薯,问郭云藻:“你是公社第一书记吗?叫什么名字?”郭回答:“郭云藻。”主席问:“哪个字?”有人答:“云彩的云,海藻的藻。”毛主席笑着说:“云是天上的,藻是地下的,你是个天地占全的人物嘛。是本地人吗?”郭答:“是。”主席又问:“过去上过学没有?”郭说:“过去家里穷,上不起学。”庞均补充说:“这是由工农干部培养起来的。”主席再问:“多大年纪?”郭云藻回答:“35岁。”毛主席说:“你是从搞合作社时开始的吧?社长呢?”郭答:“到县里开会去了。”毛主席又问:“你们养猪不养猪?”郭答:“养了几千头。”主席又关切地问粮食够不够?当听庞均书记说邯郸专区过去每年调入5亿斤粮食,去年调入3亿斤,今年不用调入,还余1.5亿斤时,满意地说:“好啊!”

毛主席指着县委第一书记冯迎祥、女县长刘树问:“这是谁?”庞均作了介绍后,主席说:“啊,冯,二马先生。迎祥,名字很好哇。”毛主席还重复了一遍刘树的名字。冯迎祥说:“全县人民都用实际行动迎接主席,昨天一天粮食入库1600万斤,摘花2000万斤。”这时,工作人员端来了切好的西瓜。毛主席递给四位棉花姑娘每人一块,并对大家说:“都吃西瓜。”毛主席一一询问了四位姑娘的姓名。刘树县长介绍:“王素梅、王秀梅二梅竞赛,夺魁元呢。”毛主席很感兴趣地说:“王素梅、王秀梅,你们的名字差不多,二度梅。”毛主席风趣的话语引起一阵笑声。毛主席问:“河北产梅花吗?”庞均说:“不产。”毛主席又问:“产竹子吗?”庞均说:“种的很少,种点也是供观赏的。”毛主席说:“古代北方的气候是很好的。要不,不能有这么多的煤炭。”

毛主席问大家:“你们知道五大古都是哪几个吗?”毛主席数说了五大古都的名字,然后说:“邯郸是赵国的都城,五大古都之一。那时候有邯郸、洛阳……那时候没有上海、天津大城市。邯郸是要复兴的,因为它出铁、煤、棉花、粮食。邯郸有五万万吨的蕴藏,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接着,毛主席嘱咐大家:“你们多搞铁、煤、棉花、油料,粮食自给。”

毛主席鼓励棉花姑娘们说:“你们棉花种得好,要创造更多的奇迹。”

庞均书记又向毛主席汇报了棉花的四分(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四级情况。毛主席问分级按什么标准?庞均回答:“按棉绒的长度、色泽。”毛主席又问:“一条摘  花单子怎么分?”王素梅用衣襟比划着说:“大单子上缝个小兜,大单子里放好花,小兜里放赖花。”毛主席说:“啊,赖花放在小兜里,这个办法好。”郭云藻说:“快摘家一天能摘300斤。”毛主席问王素梅:“你们能摘多少斤?”王素梅、李瑞芳一齐回答:“300斤。”毛主席认为今天影响了她们的劳动,就表示歉意说:“今天你们少摘100多斤吧? ”棉花姑娘们说:“明天要多摘100多斤!”毛主席高兴地说:“每天摘,越摘越多。”

座谈会结束后,毛主席又来到庞均书记的试验田观看棉花生产情况,当看到地头插的牌子上写着:“技术员……管理人……”时,开玩笑地说:“还有技术员,说明你的技术还不行。”紧挨庞均试验田的西边是刘树县长的试验田,毛主席边看边听刘树的介绍,当听到株距8寸时,毛主席说:“8寸太密吧?”

毛主席视察完棉花丰产方,往东走上车的时候,受到三、四百名群众的夹道欢送,热烈的掌声、口号声不断。毛主席频频向大家招手,上车后,又从车窗口招手道别,汽车方徐徐开出丰产方。

12点30分,车队来到了不远处的成安良棉加工厂。一进厂门毛主席就被那雪白高大的棉花垛和正在热火朝天干活的工人吸引住了。厂党支书袁泽民汇报说:“这是棉花正在上垛。”毛主席昂首望着棉花垛顶说:“这是棉花山啊!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棉花垛。”说着就沿着木板梯向高高的垛顶走去。木板梯为30度斜坡,悠悠发颤。袁泽民急忙去搀毛主席,毛主席连连摆手:“不用,不用。”到了垛顸,毛主席对着林铁等人喊:“上来呀,快上来呀。”

毛主席站在棉花垛上,极目远眺,万亩棉田尽收眼底,绿白相间,阡陌纵横,好一派田园风光。毛主席欣赏了一会儿棉乡景色,从另一边木板梯上慢慢走下来后,高兴得哈哈大笑,说:“我也上了棉花山了。”并问新华社摄影记者侯波等人:“你们都上了吗?”侯波笑着说:“我陷到棉花里了,是他们把我拽出来的。”毛主席听了又是一阵大笑。

接着,毛主席又连续视察了清花、轧花、打包三个车间。在轧花车间,毛主席走到正在操作的工人张秀芹的轧花车旁,从筐子里抓起籽棉,往机器里续,和工人们一起参加劳动。

 

2]周恩来总理视察成安纪实

 

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视察成安是在1959年6月2日下午,道东堡管理区的社员们为了夺取棉花大丰收,早已上工来到那碧绿无垠的万亩棉花丰产方,开始给棉花松土、浇水、治虫。这时,突然一阵汽车声传来,原来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省、地负责人林铁、庞均、刘琦的陪同下,前来棉花丰产方视察。

 周总理上着白色衬衣,下穿灰色裤子,脚蹬圆口布鞋,肩背大草帽,上写“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满脸笑容出现在人们面前,大声说:“社员同志们好!”大家热烈鼓掌,向总理问好!周总理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同社员们亲切握手。

 总理站在万亩棉花丰产方里,两手叉腰,眺望着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连连点头,喜悦地说:“真像海水一样。”当他发现前边井台上有人推水车时,便迈步向那里走去。正在推水车的社员见是敬爱的周总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周总理亲切地问大家累不累?并关切地问水车上安上滚珠没有?又问戴玉成:“一天能浇几亩地?”戴玉成回答:“人推能浇3亩,牲口拉能浇2亩。”总理接过推扛说:“我来,我来。”换下社员推起了水车。叮铛叮铛,水车发出了清脆的响声。总理边推边说:“现在我们推水车,将来我们要用上机井、喷灌,实现机械化、水利化……。”

从井台上下来,总理来到棉花对比试验田。这里是采取温室育苗种植的棉花,每个果枝上已挂有数个栗子般大小的棉桃。地委书记庞均向总理介绍了红专学校农业技术员林长运,总理亲切地和这位棉农握手,详细地询问株距多少?行距多少?林长运回答:“株距6寸,行距1尺4寸。”总理夸奖说:“你们搞得好啊,希望你们大搞科学试验,我要向你们学习!”说着总理亲手拉着大家排好队合影留念。

总理来到道东堡大队党支部书记高文清管理的棉花方,像老朋友似地问:“老高,你今年多大岁数了?你家几口人?几个小孩?”高文清一一作了回答。总理又详细询问了种多少棉花?每亩地上多少粗肥?多少细肥?计划收多少?高文清回答:“每亩能收籽棉300斤,折皮棉100斤。”总理问:“这个计划能达到吗?”高文清说:“鼓鼓劲能达到。”

在棉花姑娘高瑞芹管理的棉花方,总理听了高瑞芹培育棉花的汇报后,向在场的省、地、县负责人说:“可以把这一经验推广一下。”总理看到方里妇女管理的棉花那么好,称赞说:“你们这里的妇女真勇敢。”公社书记郭云藻介绍说:“这都是棉花姑娘。”总理指着岁数较大的朱贵清说:“你不是棉花姑娘,是棉花大嫂吧?”总理平易近人而又恢谐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随后,总理又招手和大家合影,并指挥大家高唱《东方红》。

总理又观看了丰产方的大王殿(给棉花专门盖的房子)。看到这里的棉花王像树一样高,高兴地笑了起来,并夸奖说:“你们的棉花长得不错,我回去给你们当个宣传员。你们好好搞,争取主席来。”

视察完丰产方,来到方里的办公室(红专学校),大家请总理喝水,总理却将水一碗一碗递给在场的人,说:“同志们喝,同志们喝。”最后自己才端起一碗水。总理边喝水,边和大家亲切交谈,他鼓励红专学校的学员说:“你们好好干吧,红专学校又红又专。”总理还说:“吃穿用都是从农村来的,农业搞不好是不行的。”当郭云藻请总理多多指示的时候,总理说:“我讲的只是意见,不是指示。我们党是集体领导,只有县委、地委、省委、中央才能指示。个人只是意见,只供参考。我还得向你们学习哩。”

总理是这样的谦虚,使大家深受教益,只到恋恋不舍地将总理送走,人们仍在思考总理的话。

1961年4月18日,周恩来总理第二次视察成安,在河北省省长刘子厚、邯郸地委书记庞均及磁县县长刘树等陪同下,来到了成安镇公社小堤西大队,搞调查研究。   

下午l点多钟,7辆小汽车在村西头社员郭清海的家门口停下,周总理从最前面的车上下来,上身穿一件青色中山服,下着灰色裤,脚蹬圆口布鞋,朴素而大方,社员们见是从画像上早已熟悉的周恩来总理来到了面前,都热烈鼓掌、欢迎。这时,刘树县长将等候在这里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郭玉槐介绍给总理,总理同他亲切地握手,然后边向群众招手致意,边向郭清海家走去。在院子里,总理握住郭清海的手,亲切地询问他家里的情况。

在郭清海家的西屋,聚集了24名社员代表,有男有女,有青年、老人,有党员、干部,有普通社员,其中还有化店大队6名代表。他们见总理进了院子,都跑出来迎接。

总理进屋后,郭玉槐把参加座谈会的人员名单递给总理。总理问:“人都到齐了吗?”郭回答:“都到齐了。”总理示意大家坐下,然后按名单一个一个念着名字,并一一向大家握手,询问各位家中人口、生活等情况。当念到社员李金和的名字,周总理和他握手后,问他几个孩子?李答7个。总理看他年纪不甚大,就问:“7个?”李金和不好意思地说:“我14岁结婚典礼,15岁就当了爹!”总理一听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座谈开始后,郭玉槐首先汇报情况。当总理听到郭玉槐汇报,小堤西因抵制了五风,实行了三包一奖(即生产队向大队包工、包产、包资金、超产奖励),四固定(即生产队的土地、劳力、农具、牲畜固定不变,反对一平二调),因此其产量在全公社最高时,总理很高兴,夸奖小堤西是抗五风的村子,勉励他们要搞好生产。

总理又询问社员的口粮分配情况,郭玉槐回答实行的是以工代粮,人七劳三。总理担心产量低了劳少户生活出问题,说:“产量高了代,产量低了不代。”当郭玉槐汇报劳力当天不出工,当天就不让吃饭时,总理说:“这不对。就是犯了罪的人也还是让他们吃饭嘛。投机倒把、搞私商的人,扰乱市场,这样的人可以扣他们的粮食。”

周总理来小堤西时,见这里沙滩地较多,但树木管理的不好,就在座谈中嘱咐他们要把树林管理好,按《六十条》上制定的政策办事;要植树造林,植成防风林带,改造沙丘,改造自然。你们植树大有作为。总理又关切地问:“你们村有没有机井?”郭玉槐回答:“只有一眼机井。”总理说:“要大搞水利建设,多打机井,旱田变水田。”

总理问到养猪情况,郭玉槐回答:村里养猪不多。总理说:“要大搞养猪积肥,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化肥厂。你们这儿是沙土地,需要较多的肥料,不养猪不行。”还说:“要按《六十条》办事。《六十条》规定土地的2%是猪自留地,只要政策能落实,社员的干劲就起来了。”

谈到棉花生产,总理鼓励他们一定要把棉花搞上去,他说:“你们这儿是产棉区,棉花上不去,国家就会受影响。你们考虑一下,是否可以使用奖励的办法?”

总理对社员的生活十分关切,重点是调查和解决食堂的问题。总理占了大部分时间几乎询问了所有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了解他们对办公共食堂的看法。在周总理来小堤西之前,公安部在小堤西村搞农业大包干和治安试点,曾召开如何办好食堂的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开始社员们有顾虑,不敢暴露真实思想。公安部的陈主任一再表示:“大胆讲,保证不抓辫子,不打棍子。”社员李学书鼓足勇气说:“我讲句真话:要想搞好,食堂打倒。在食堂是干不干一瓢饭,谁还干?我建议打倒食堂,评工吃粮。”因为有此先例,所以,在周总理面前,代表们都如实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在家吃饭好,不愿在食堂吃饭,并说出几条在家吃饭的好处,其中一条是:“从食堂打回饭菜就凉了,还需要烧火重新热一次。”总理认真地听取了大家的意见,郑重地表示说:“社员们在食堂里吃饭吃不好,两头冒烟很浪费,我们主张食堂下放。”大家听总理赞成食堂下放,很激动,一致表示热烈拥护。细心的总理又想起了一个问题,他随即问郭玉槐:“你有锅没有?”

 郭玉槐说:“大炼钢铁时把锅砸了。”

 总理又问:“食堂解散后,社员们有锅做饭吗?”

 郭回答:“有,大锅砸了还有小锅。”

“有柴烧吗?”

 郭又答:“有,这儿是产棉区,棉花柴可以烧。”

 总理见其他代表也都表示没问题,这才点点头。

从午后1点多至5点,周总理同社员代表一直座谈了3个多小时,最后又同房东全家合影留念。

 从郭清海家出来,总理问参加座谈的村治安员郭金贵家在哪里?遂一同来到郭家,走进郭的灶屋进行实地察看。当时郭金贵所在的生产队食堂因锅破了,社员已分散在家做饭。总理揭开锅盖,见一锅玉米面菜粥已做好,用勺子搅了一下,方才走出灶屋。来到院,总理招呼郭金贵全家合了影,又来到第三生产队的食堂,察看了食堂的饭菜。

总理从三队食堂出来,街上已挤满了闻讯赶来的社员。总理要走了,他亲切地向社员们招着手。见一旁站着一个小孩,总理为了进一步验证一下情况,就俯下身慈祥地问孩子:“在家吃饭好还是在食堂吃饭好?”孩子偏着头,爽朗地答道:“在家吃饭好!”总理和周围的群众都笑了。

1966年4月4日,周恩来总理第三次视察成安。满地的麦苗儿青翠,油菜花金黄。西南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素梅,带领本村三八妇女打井班的38名姐妹们,破除妇女不打井的旧习。自春节前开始,冒风雪,抗严寒,一举拿下第一眼“三八”机井后,又把队伍从村东拉到村南,在这块过去曾两次都没打成井的地方,打硬仗,攻难关。眼下,她们已经打了17丈深了。当晚霞布满西天边的时候,有几辆小汽车急驰而来。原来是周总理在省长刘子厚、地委书记庞均、专员周吉福等陪同下,视察了临漳县后直接驱车来这里视察。总理健步来到井前,同王素梅亲切握手。这是素梅第三次见到总理,她激动地问:“总理,您身体好!”总理连连点头说:“好!好!”接着又和打井班的姑娘一一握手。总理看到姑娘们有些拘束,便说:“来,我领大家唱个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周总理领唱着打着拍子,和大家一起纵情唱了起来。歌声在田野飞扬,人们的拘束感很快就消失了。

唱过歌后,总理详细地询问妇女打井班的情况以及大队的水利条件、生产状况,王素梅一一回答。接着周总理看打井。打井工具是大锅锥,俗称“猴爬杆”。开始,有两个姑娘一连扔了两次“猴”,都没有把锅锥挂住。这时,素梅上前用力一扔,只听“咔”一声,挂住了!周总理高兴极了,大声说:“好!”并带头鼓掌。总理问省长刘子厚,这个“猴”有多少斤?刘子厚回答:“有100多斤。”周总理听了,夸奖王素梅:“你真是个英雄啊!”

锅锥挂住后,要推动一旁的稳车,用钢丝绳将灌满了泥水的锅锥拽上来。总理来到稳车旁,抓起推扛,和社员们一起推了起来。总理说:“打井真不简单。”天黑了下来,总理在暮色中告别打井班。临行前对王素梅说:“北京见!”

总理的视察,给妇女班莫大鼓舞。他们两班倒,日夜奋战,不仅井深超过了原计划,还提前了两天。为了纪念总理的视察,她们将这眼井命名为“四·四”机井。是年,西南庄粮棉获得了大丰收,王素梅应邀到北京参加了国庆十七周年观礼,第四次见到了周总理。

总理视察西南庄后,来到县委,已是万家灯火了。县里原准备给总理做较为丰盛的饭菜,后听说临漳因饭菜做的较好受到总理批评,所以临时改为拽面条。总理十分满意,说:你们安排得很好,我多吃了半碗。

这一天,总理从早到晚,连续视察了磁县、大名、临漳和成安4个县。因此,晚饭后大家请总理休息。可总理却要立即听取县委关于水利建设情况的汇报。总理毫无倦意。尽管汇报中列举了很多数字,总理却记得清清楚楚。还没汇报完,总理看出了问题,和蔼地说:“是想要钱吧?”大家听了,不由得笑了起来。原来,成安县为了加快水利建设,将原计划一年内打400眼机井的任务,增加到3000眼。这样,资金、设备就感到不足,想请求总理帮助解决。周总理说:精神是好的,但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自力更生。这是毛主席的教导。光打井不配套,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劳民伤财。总理的话,使大家深受教育。

总理听罢汇报,已是晚8点钟了,大家要求和总理合影留念,总理欣然应允。他望了一下满天星斗的夜空,说:“这个天还行吗?”大家异口同声说:“行!”周总理说:“好!”

周总理来到摄影的地方一看,见这里灯火通明,凳子摆得井然有序,便笑着说:“噢,你们有准备呀!”总理指挥大家排好,又把主持县委工作的李朝山副书记等拉到中间的座位上。李朝山不肯,请总理坐在中间,总理说:“你是这里的书记,你是主人嘛,应该坐到这个位子上。等你到我家做客时,我再坐这个位子好了。”

照完像后,总理和大家握手告别,才登上汽车,车轮刚刚启动,总理看见了欢送人群中的机关食堂炊事员,忙示意司机停车。总理探出车外,关切地问:“刚才照像,大师傅在没有?应该给他们照个像。”当大家回答说已经照过时,总理才放心地离去。

  

3]刘少奇委员长视察成安棉花纪实

 

1958年9月14日,一个艳阳普照的日子,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在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承先、解学恭、中共邯郸地委第一书记庞均、专员刘琦等的陪同下,来到了棉乡成安。中共成安县委书记刘树、县长邸辑五等在汽车站热烈欢迎并陪同前往道东堡、西南庄进行视察。

    刘少奇委员长首先来到道东堡棉花丰产方。和公社干部一一握手后,就顺着南北大路观看两旁的棉花。在一块齐胸深的棉田边,少奇停下了。他问城关公社党委书记郭云藻,这块地施了多少肥料?产量多少?郭云藻作了回答,少奇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又到钢铁姑娘郭秀云等10姐妹搞的卫星棉花方进行视察。郭云藻介绍说:“这些钢铁姑娘在管理棉花上,都是小雨不停工,大雨往前冲,吃在地、住在地,和棉花建立了感情。”少奇很感兴趣,对他们的精神表示赞扬。

   在道东堡视察后,少奇又来到西南庄大队。一下汽车,就和前来欢迎的棉花姑娘王素梅等亲切握手。刘琦专员介绍了王素梅事迹,少奇询问王素梅:“你家里都是谁?上过学吗?”素梅说扫盲才毕业。少奇鼓励她:“还得继续学习。”素梅连连点头,她给委员长倒了水。少奇说:“还是先看看你们的棉花吧。”

  这时,烈日当头,骄阳似火,少奇不顾天气炎热,沿着小道向北走,来到王素梅的棉花试验田,他望着7尺多高棉桃累累、银花怒放的棉花,高兴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瞧,这棉花多高!”素梅介绍了棉花管理经过,少奇认真地一棵棵观看结桃情况,他问王素梅:“平均每棵能长多少桃?”素梅回答:“有30个。”来到王素梅的岱字棉卫星田里,少奇详细地询问了这块棉花的品种、面积、产量,接着又看了丰产牌子上写的管理措施。这时,刘树、邸辑五和王素梅把一棵有营养枝的棉花向少奇和林铁作了介绍,少奇仔细地进行了观察,这棵棉花有两个营养枝,均进行了特殊营养,上面棉桃累累。林铁说:这很好,明年可以继续试验。

   少奇来到73岁老社员杨尊荣的棉花卫星田,这位旧社会饱经风霜的老农紧紧地握住领袖的手说:“欢迎,欢迎,整天盼望你们,今天可盼到了。”他向少奇介绍了试验田的情况后,表示:“我要加油干,给毛主席、党中央增光,要永远压倒帝国主义。”接着他激动地说:“我今年73岁了,我不能扛起枪杆上前线打美帝国主义,我一定要搞好棉花,支持解放台湾。”少奇满意地赞扬说:“老黄忠干劲真大呀!”

    少奇接着视察了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技术能手戴玉成负责管理的棉花田,询问了新疆和成安的对比情况。接着又观看了长有8尺多高,已结了193个棉桃的棉花树。少奇高兴地对刘树和王素梅说:“谢谢你们,你们的工作搞得好。”

   少奇视察近3个小时,他穿的白布衬衣被汗水湿透了。但在回村边的路上,他仍然精神百倍,关心地向身边的人问长问短。当少奇走到村边的时候,欢迎的人群中立即响起了激动人心的欢呼声和掌声。少奇向社员们招手致意,和社员亲切握手,在社员们恋恋不舍的欢送下,乘车离开了西南庄。

 

4]聂荣臻元帅四下何横城

 

聂帅第一次来到何横城村是在1969年。那天,何横城村接待站的同志来到村党支部书记李合贵家说:刚才接到邯郸军分区的通知,有一位穿军装的人要来参观,让李合贵亲自接待,并让李合贵长子李明山(时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也参加接待。当时李合贵父子私下议论:这和往常不一样。往常来参观的人都是由邯郸接待站通知村接待站,一般都由村接待站安排介绍。这次为啥不经邯郸接待站直接通知到村?为啥叫我们父子俩亲自接待?这位“穿军装的人”是谁呢?李合贵父子一直在琢磨着。   

“穿军装的人”到村后,随行人员介绍说:“这是聂荣臻元帅。”李合贵父子十分震惊:“啊,这是聂大元帅!”后来用李合贵的话说:“聂帅像龙像虎,像个‘大官’,不愧为大元帅!”聂帅热情的跟大家握手,用带有四川的乡音说:“听说你们生产搞得不错,特来这里学习。”李合贵当即接上话茬:“我们还差的很远,请多提宝贵意见。”李明山也说:“实行新的种植方法,仅仅是开始,潜力还很大,望聂老多多指教。”接着李明山介绍了村里的概况,由李合贵父子陪同聂老到村里、田间地头参观。李明山当时才二十几岁,初次见到“聂帅”有点紧张,但聂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气质风度,使他逐渐消除了“紧张感”。聂帅参观何横城村,当走到地边的邯临公路上时,李明山向来这里参观的代表介绍说:“这就是聂荣臻元帅!”大家一听,都高兴地围上来。聂帅十分欣喜的向参观的人群说:如果全国都像何横城粮、棉、油三贡献的话,我们的布票、粮票就全部免除了,哪怕全国有三分之一、二这样的村,我们国家就了不起啦。这才是真正的繁荣昌盛!我看到何横城骡马成群,粮食满仓,办了十几个小工厂,五业兴旺,这就是科学种田结出的硕果。你们回去后,都要很好地学习何横城科学种田的先进经验,使我们的祖国早日富强起来。   

    没过多久,聂帅第二次来何横城村。那天天高气爽,风和日丽。李合贵、李明山正在地里接待采访的新闻记者,当得知聂帅来了,马上返回村里。见面后,聂帅说在村里转转。他们一边走一边说,到了李合贵家门口时,李合贵说:“这就是我家。”聂帅说:“到你家坐坐。”李合贵很高兴的在前边领路,一进家门就高声地喊:“明山娘,你看谁来了。”明山娘急忙从屋里出来,当得知是聂帅时,忙说:“欢迎、欢迎。”   

 进屋后,聂帅四处观望,摸着冲门放着的一张桌面斑驳的大方桌,对随行人员说:“这就是一个劳模的家当。”聂帅问李合贵:“你家几口人?”李合贵答:“老少三代13口人。我住北屋,明山住南屋。”聂帅又问:“没有盖新房?”李合贵答:“没有。这是土改时分的,是没人要的‘绝户’房。我老家不在这个村,旧社会逃荒到这里的。”聂帅感慨地说:“是个革命家庭,一切都会有的。你们不仅地种的好,村里建设也要搞,有没有农村规划?吃的是哪里的水?”李合贵说:“新农村开始规划了,打了机井,配套开通自来水。”聂帅临离开这里时,李合贵说:“今天就在家里吃饭吧。”聂帅忙说:“不了,再到大队看看。”聂帅看了牲口棚说:“真是骡马成群呀!”看了堆积如山的粮仓问:“为什么这么多粮食?”李明山答:“这是储备库,已经40万斤了。社员的口粮都在自己家中存放,而且吃粮不要钱。”聂帅随后又看了养猪场、油坊、菜园,在随行人员的催促下才离开了这里。   

 聂帅第三次来时,听说李明山正在大队的实验农场。就直接来到农场。见面相互问候后,聂帅说:“我是搞国防科学的,搞原子弹、氢弹,这是国防科学尖端。你们是农业战线上搞科学种田的,咱们有共同点。我虽然不懂农业种植,但知道科学对农业十分重要。农业上也有尖端科学,而且你们也搞出了成绩。你们再给我讲讲科学种田吧。”   

 李明山如数家珍似的,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例,介绍了问作套种,根据作物生长期的长短、直根与须根、高秆与低秆、早熟与晚熟等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在同一单位面积上使小麦、玉米、棉花获得了三丰收。除此之外,还介绍了棉花与双季玉米、豌豆、大蒜,粮食与果树,棉花与土豆、蔬菜等几十种间作套种形式。聂帅听了很高兴地说,明山同志介绍的十多种间作套种耕作方法,充分利用了水、肥、土、光、热气和无霜期,解决了农作物之间的矛盾,把地种“活”啦,我看这就是农业的尖端。我回去后一定向周总理写报告,把这里的情况汇报上去。   

聂帅第四次来何横城时,重点看了这里的农具改造和村西沙地里的养鸡场。聂帅精神很好,虽年近古稀,但走路很有劲,见到李合贵、李明山就高兴地说:“我已经向中央写了报告,把你们的成绩报告了总理。”在小工厂里,聂帅兴致勃勃地观看开沟器、播种耧、刮畦机、土榨油机,问这问那。后来,这些改造后的小农具被拿到北京农展馆展出。   

 在参观村西沙地养鸡场时,聂帅详细询问鸡的品种、产蛋量怎样、如何防病、如何喂养等问题。他见饲养员一吹哨子,鸡就从四面八方跑过来,聂帅高兴地说:“养鸡也能‘军事化’,哨子一响,就集合。”细看后又说:“你们养的鸡品种不多,需要改良。”1970年的春天,聂帅特派李参谋从北京西山养鸡场用军车送来了“九斤黄”、“澳洲黑”、“来克亨”等优良品种一千多只。李参谋说:“这是聂帅用自己工资买的,是支援何横城的。”李明山高兴地说:“我代表全村社员感谢聂帅。”